人工智能在课堂和校园内能够如何发挥作用呢?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孙磊举了两个例子。比如人工智能操场,在装上感应设备探头后,可以实时监测学生在操场的活动,确保安全的同时能够直接测算运动量。还有一些AIGC的创意设计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AIGC软件创作美术作品,并进一步形成展陈。
在当前时代,人工智能的普及已经是必然趋势。王从春认为,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工智能的应用甚至原理,能够带来思维方式和理念的变化。通过体验,也能激发他们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兴趣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开拓想象力的空间。为了让人工智能走进教育,上海大学也在尝试打造“人工智能+基础学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感知”以及“人工智能+人文艺术学科”等平台和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裴新宁提到,人才培养的关键其实在于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对孩子来说,科学知识或许有限,但是科学语言、科学模式的学习是可以进行的,应该把科学作为一种模式学习,从小形成科学的能力。而在评价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力而不是所在的年级。”
在科学教育总是向拔尖创新人才靠近的环境之中,孙磊表示真正应该努力实现的是人人能创造、人人会实践,“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也表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更多自由生长的过程。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人才聚集起来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没有自由,不可能有创造。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同样强调创造性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科学教育要做加法,现在更缺乏的是科创教育,“一方面,教材本身要及时迭代更新,在内容的范围、广度、深度上做加法;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必须加强工程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很多理念、思维、方法、精神的更新”。
张民选表示,相较于静态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解决真实性、互动性的问题的能力。要真正把STEM教育做好,不仅要关注跨学科的性质,还要注重过程性的要求,以及创新性、个性化的特点。
随着“掐尖”招生被屡屡叫停,科学教育的对象越来越被倡导应该面向全体孩子。倪闽景表示,多样化、实践性、面向全体孩子,是我们现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的逻辑。拔尖创新人才是无法从小就被挑选的,他说:“伟大不可以被计划。”
而在赋能教育之外,范国睿提醒大家要看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颠覆。从更高视角来看,如今的教育体系仍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已经表现出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不适应。当机器也能够完成知识生产,人的学习就不能只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否则毕业找不到工作也很正常。
上海市教委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处处长陈华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培养,要回归“人”的本源。而当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未来的“人”将如何呢?
而在科学素养和工程素养之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范国睿又提出了设计素养,“设计思维兼具科学、理性和直觉、想象力,它的培养是未来做STEM教育非常重要的起始性工作,但目前并不被重视。”
动感之星小玲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科学教育是被赋能还是被颠覆?面对新的技术环境,从中学到高校,学生需要怎样的科学教育?怎样才能真正让创新人才涌现而出?科学教育领域亟需寻路,一场前沿专家的对话在上海展开。
从“科学教育”这个概念出发,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面向,科普教育、科创教育、STEM教育等等。而科技和教育,或许本就需要融合。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看来,二者其实很不一样。教育更强调传承,科技则更强调突破、创新和颠覆。文化理念上差别很大,磨合的时候也会有冲突。从国家政策导向来讲,需要的是科技界、教育界和人才相关的政策融合起来,共同实现科学教育的发展。
校外教育或许在这方面有更灵活的空间。倪闽景表示,上海科技馆要建设成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实验室。“挑的人不是成绩考得好的人,而是不一样的人,挑黑客、挑特别喜欢虫子的人,给他们辩论的机会、质疑的机会、批评的机会、动手的机会。”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未来“人”会像“神”一样,每个人都像科学工作者,像科学家。当人工智能代替了人的基础工作,人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搞科学研究、搞创新。在未来,造一个小行星可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这意味着在这个时代,科学教育的逻辑变了。原来是通过统一的科学教育课程,挑出特别会解题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大学里面,解决已经被提出的问题。而现在,每个人去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
科学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或许都有无限的空间,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理事兼院长胡卫说,科学可以加工程、加艺术,甚至可以无限加下去。
6月25日下午,由上海科技馆和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上海科技传播智库·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2024年度科学教育研讨会”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在这之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指出:“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在科学、技术和数学方面都落实得很好,但工程有所欠缺。”他解释说,工程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然后把所有的知识、要素、工具、物质条件连在一起,构成制作和设计的过程,然后不断修正,最后制成产品,从而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这里体现的是被忽视的过程性教育。
科学教育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但也总有不变的东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代杰谈到,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三点是关键:一是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二是科学史的教育,三是科学家精神的培养。
671.68MB
查看963.62MB
查看55.7MB
查看102.44MB
查看447.67MB
查看136.92MB
查看731.86MB
查看970.65MB
查看325.99MB
查看303.11MB
查看348.57MB
查看206.56MB
查看925.55MB
查看408.52MB
查看458.34MB
查看988.46MB
查看559.72MB
查看113.12MB
查看277.92MB
查看584.52MB
查看425.10MB
查看391.88MB
查看838.45MB
查看359.67MB
查看818.27MB
查看836.40MB
查看946.97MB
查看222.57MB
查看638.73MB
查看243.46MB
查看593.78MB
查看112.11MB
查看550.94MB
查看922.38MB
查看242.22MB
查看635.56MB
查看948.53MB
查看436.71MB
查看293.73MB
查看204.98MB
查看522.29MB
查看417.14MB
查看725.61MB
查看680.60MB
查看623.73MB
查看913.74MB
查看896.25MB
查看481.52MB
查看797.85MB
查看269.32MB
查看147.67MB
查看774.95MB
查看973.75MB
查看905.78MB
查看714.45MB
查看114.73MB
查看113.31MB
查看760.58MB
查看289.13MB
查看298.95MB
查看536.41MB
查看583.25MB
查看422.35MB
查看956.61MB
查看224.39MB
查看548.58MB
查看526.50MB
查看892.73MB
查看200.30MB
查看480.28MB
查看442.18MB
查看778.15MB
查看143.29MB
查看445.85MB
查看964.81MB
查看302.29MB
查看746.48MB
查看381.37MB
查看313.54MB
查看312.87MB
查看158.69MB
查看881.15MB
查看554.93MB
查看328.82MB
查看254.10MB
查看302.84MB
查看323.75MB
查看118.97MB
查看517.17MB
查看410.95MB
查看999.43MB
查看267.70MB
查看436.16MB
查看595.13MB
查看204.25MB
查看260.23MB
查看353.94MB
查看294.54MB
查看280.48MB
查看283.13MB
查看830.12MB
查看516.76MB
查看683.25MB
查看774.75MB
查看
691 玉环fl
2到3天后或发生地磁暴👙
2025-07-02 02:21:25 推荐
911 188****9393
妈妈支持21岁女儿拿全家积蓄创业👝
2025-07-01 22:20:58 不推荐
591 152****4869
一斤70元 荔枝自由要没了👡
2025-07-01 14:50:26 推荐
78 2020排球竞赛
被救者家人称会替王龙照顾老人孩子👤
2025-06-30 15:08:25 推荐